邓俊泳:智能网联大潮下汽车产品品质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文章来源:AI《汽车制造业》 发布时间:2017-09-21
分享到
2017中国汽车零部件年会暨高峰论坛:中国电器院威凯汽车事业部邓俊泳总经理

接下来由我来分享,我争取在10分钟内结束我的演讲,让大家不要饿着肚子搞智能网联。

中国电器院威凯汽车事业部 邓俊泳 总经理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智能网联大潮下汽车产品质量主要的风险和挑战。在讲这个之前我想提三个思考,第一现在汽车技术的发展应该来说是越来越快,在座的各位不管是行业的新人也好,还是老人也好,事实上我们都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压力,但是也面临着更好的机遇。第二个就是汽车这个产品的学科复杂度呈几何上升,就需要更多方协同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个我今天不是来泼冷水的,我们讲风险与挑战,是为了在智能网联大潮下汽车产品更安全、更环保。

    我们回顾一下原来的汽车,以前的汽车更多关注的是车上的内外饰、底盘、结构等等,这些部件它都是相互独立的,主要的协同人是在人,也就是人是这个车的大脑。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的汽车,今天的汽车更多强调的是主动的安全,更多强调三网合一,更多强调新能源和轻量化,这些已经进入了互联互通的轨道。从去年开始国际上就有一个说法,智能汽车它区别于传统汽车主要有三大内涵,第一个是智能,第二个是网联,第三个是新能源。它会通过各种无线通讯的方式和外界取得联系,使得它不再是一个信息的孤岛,车上会配备很多24G、77G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使得这个车更加安全。第三个由于新能源汽车它的控制方式先天的优势,所以智能网联汽车它的最佳控制方式一定是新能源。

    从汽车的车内和车外来看我们把它分为车内,车内主要是ADAS,以及新能源驱动的方式。车外更多的是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云,还有APP应用,但是中间一定会有一个沟通的渠道,也就是它的互联互通的无线通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无线通讯所带来的挑战,现在我们车上越来越多的无线通讯,比如说WIFI、胎压检测,高速收费等等这些,从这些逐渐发展过来,现在有更多APP的应用,还有大数据,现在出来了互联网造车和传统汽车造车,在智能网联这一块的思想是不,互联网造车是以大数据作为一辆车的大脑,而传统汽车主要是以这个车的智能网联系统ADAS以及车身控制系统作为这个车的大脑,这是两种思路。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个V2X技术的不断出现,欧美是采用DSRC,中国是用LTE—V,也就是4.5G。

    首先遇到的第1个挑战就是信息安全的挑战,这个是靠大数据、传感器决定它的速度的,这个时候如果被黑客潜入了对行车安全就是一个极大的危险。

    第2个挑战就是可靠性的挑战。刚才杨董事长也分享了车用显示屏跟民用显示屏规格不一样,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可靠性的要求。我们的车辆要到各种地方去,会经历很多振动,我们手机只是有一个充电的脉冲,但是我们车上有各种各样车辆的脉冲,启动的脉冲,雨刮产生的脉冲,它能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脉冲。

    第3个就是通讯的稳定性,在高速行驶下,比如说高铁上我们的手机信号很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保证无线通讯的稳定性。再一个进入隧道的时候通讯有一个盲区,这一段的路程怎么保证智能网联的稳定性。

    第4个挑战就是复杂电池环境的挑战,这里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智能网联三个含义,一个智能、一个网联,一个新能源。无线通讯本身就是要产生大量的电磁干扰信号,也就是说在车上既有电场也有磁场,这是非常复杂的环境,应该说仅次于飞机。第二个这么多的部件在车上,那我们的驾驶员,我们的乘客,我们的小孩老人都在车上,对他们的人生防护到底是怎么样,我们国家也在制定标准,我也也参与了这个标准的制定,但是是实在的没有一个明显的证据表明它对人体的影响到底多大,很多人都在工作中会问我。

    第二个是ADAS技术的应用。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车都有装一部分的ADAS的功能,将来肯定会越来越。从产品级别往下走主要是激光雷达,还有摄象头的解决方案,还有红外的解决方案,还有超声波解决方案等等。这些部件目前是我们中国这个行业的短板。

    我们看看它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跟国外很多公司,包括德国一些场景建立的公司在合作的时候,发现他们建立的场景模拟器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合中国复杂的道路情况,还有一定要考虑我们中国行人的一个习惯,我们有一个中国式的过马路,还有我们开车的习惯,看到前面有一点空位一定要挤进去,这都是要考虑到的场景。

    接下去我们看一下现在专用的试车场的局限性,这些都是用于传统的汽车,为了考核它的安全性、操控性,所以有高速环路的场景,但是这些对智能网联所模拟的情况就太过简单了,所以上海示范区有了一个模拟城市道路,模拟交通拥堵的示范区,这是一个60分的场景。

    接下去这个挑战是多系统的决策、协调、融合的挑战。原来每一个点都是看总线上的一个节点,它自己去做决定,然后发出报文给到仪表盘进行一个提示就可以了,但是现在随着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的不断接入,所有这些节点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的发动机,你的变速箱,你的安全带的预警装置全部都要准备工作,所以这是一个系统。另外一个会遇到一个非技术上的风险,也就是伦理的风险,当这个事故不可避免的时候,那么我们选择怎么发生这个事故,是撞一个老人还是一个撞一个青壮年,是把这个车毁掉还是把人毁掉,这是伦理的问题。

    再一个挑战就是ADAS技术及产品的可靠性。我们以一个点来看,我们的主机厂一般的要求是能够承受负40度到正125度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ADAS的产品设计只能到了负10度。

    还有一个是电池系统起火爆炸的挑战。这张图是发生在我们广州,也就是2017年的3月份有一辆特斯拉在广园路上燃烧了。因为时间问题本来有一个视频给大家看一下的,现在就不放了。

    挑战八就是续航里程的风险。中汽研前段发布了一个调研,对于新能源汽车使用车主最大的担忧就是续航里程的问题。

    第九个挑战就是人身防护的风险。原来我们的汽车都是12V、24V的,是一个超低压的产品,不存在人身安全的防护问题,但是现在新能源车动辄几百伏,这么高的电压就会要求对人身安全的防护,比如像绝缘,还有耐压,还有非正常使用,比如经过涉水的地方这个电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等等。

    这个是2017年6月中国工信部集全国智能网联的专家发布的一个车联网标准体系的征求意见稿,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总共会有100多个标准,我想在这方面大家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应该说在机械的年代、电气的年代,电子的年代,咱们在汽车工业都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但是我们现在跟国外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智能化的时代咱们中国能做多少工作,能不能引领这个行业这是大家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我们是具备这样一个基础的,上到政府是非常重视,另外一个我们有很大的一个市场,有这么庞大的从业人员。第三个我们刚才讲了,我们有很好的实验场,我们有很复杂的道路,有很复杂的行车和行路的习惯。另外一个从技术上,其实网联这部分我觉得对中国来讲一个优势,我们有BAT,有深圳、东莞、广州这么强的民用通讯的基础。在新能源这一块我们有大洋电机,有比亚迪等等很好的企业,可能我们的劣势就在于我们的ADAS,就是雷达这一方面。

    这是我所有的思考,谢谢大家!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