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户钢铁在华合资车企也参与造假

文章来源:新浪汽车 发布时间:2017-10-23
分享到
到目前为止,神户制钢所最新披露的九起违规案件中,位于中国的公司牵涉三起。苏州神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阴法尔胜杉田弹簧制线有限公司和神钢新确弹簧钢线(佛山)有限公司涉嫌铜板条、钢线产品的违规制造,共计向四家客户出货3862吨。

到目前为止,神户制钢所最新披露的九起违规案件中,位于中国的公司牵涉三起。苏州神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阴法尔胜杉田弹簧制线有限公司和神钢新确弹簧钢线(佛山)有限公司涉嫌铜板条、钢线产品的违规制造,共计向四家客户出货3862吨。

最近,消晓君一直在关注日本神户制钢所的造假事件,当地时间10月20日晚间,神户制钢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公司在近期的自查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违规行为。

神户制钢所在自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相当于违反日本工业规格(JIS)法令的铜管制品数据篡改行为以及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员工隐瞒违规事态的行为。在神户制钢所最新披露的九起违规案件中,位于中国的公司牵涉三起。苏州神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阴法尔胜杉田弹簧制线有限公司和神钢新确弹簧钢线(佛山)有限公司涉嫌铜板条、钢线产品的违规制造,共计向四家客户出货3862吨。违规行为主要有更改与客户约定的规格(尺寸)中的检验数据,以及未实施与客户约定的部分检验。

之前,神户制钢所确认特殊钢等9种制品存在违规。造假问题现在蔓延到了擅长的钢铁业务的主打制品,包括已经知晓的铝、铜、铁粉、液晶屏幕材料在内,问题制品增至共13种;购买产品的客户从约200家增至约500家,涉及行业横跨汽车、公共交通、航天航空、防卫、电子、IT和能源等多个领域。

近几十年来,日本制造一直是“匠人精神”的代名词,而日本企业也以精益求精、认真严谨著称。曾几何时,国人把日本制造捧上神坛,而对日本制造的诸多媒体宣传,让许多并不关心日本产品的消费者,形成了对日本产品就是等于高品质的印象。

而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的诸多丑闻,让其一向引以为豪的企业自律、自净、自我纠偏能力正在受到严峻考验,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制造的质量。神户制钢所丑闻,给号称以质取胜的日本制造业信誉带来又一次沉重而深刻的打击。

为何日本制造业会丑闻频发,对造假、篡改容忍度如此之低,不禁让我们深思这背后都有些什么原因。消晓君认为,神户制钢所只所以会长期造假,既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整个国家大环境的原因。

首先,神户制钢所背景深厚,造假、隐瞒其实已为常态。

神钢在日本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在最近20年中,它不断爆出各种丑闻。1999年,神钢被曝向敲诈者支付资金;2006年公司内部调查发现,旗下两家炼铁厂经常性篡改烟雾数据逾30年;2008年,旗下日本高周波钢业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在钢制品检验数据上作假;2009年,神钢董事长因卷入与地方议会选举有关的非法捐款而辞职;2016年,旗下神钢线材不锈钢有限公司出现了质量控制问题。但是对于神钢的问题,媒体一般都浅浅地涉及,不会深入追究,因为想深入的记者都会遭到报复。

据《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调查发现,神钢从数十年前开始就一直存在造假,而且是该公司内部“有组织的造假”。日本经济杂志《钻石》旗下网站“钻石在线”报道,神钢造假一事很有可能早被日本政府主管部门经济产业省获悉,但后者一直在替神钢保守秘密。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神户制钢所也颇有“渊源”。2016年3月30日,安倍在一档自民党网络节目中提及他1979年刚进入神钢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他输错了钢管的尺寸数,造出了一大批长度过短的钢管,对此安倍称:“本以为会被辞退,最后却没什么大事儿”。这段对神钢内部松懈的监管体制的曝光,似乎佐证了该公司的不良传统已存在多时。

第二,神户制钢经理人当家,缺乏创业精神。

神户制钢成立已经112年,和许多日本大企业一样,创业一族已经不复存在,基本上都是属于“经理人当家”。现任神户制钢公司社长的川崎博就是一个典型的经理人,他从京都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神户制钢工作,一步一步上升为公司的经营者,58岁时熬成了社长。

“守家”是川崎博的第一要务,不出现赤字,是最重要的经营目标。这一理念不仅是神户制钢,也是日本许多大企业经理人的“共识”,因此,日本大企业的经营者们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处处表现出“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经营姿态,只要不出事,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可以了。往往发生问题的时候,弄个虚假的样子蒙混过去,甚至为了避免决算报告中出现赤字而做假账粉饰业绩。

2014年1月,川崎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新年致辞中曾将公司的经营目标,设定为“2015年度确保1000亿日元的利润”。但是,2015年,神户制钢亏损了80亿日元。2016年,赤字额扩大到120亿。2017年度,赤字额预计会进一步扩大到230亿日元。为了抹掉赤字,神户制钢从上到下全方位造假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第三,神户制钢所各大业务高度独立,为造假提供了方便。

神户制钢所业务范围广泛,各大业务之间高度独立。这种独立的业务部门体系设置或为造假行为提供了“温室”。《日经亚洲评论》10月14日评论称,神户制钢所这种以“专业化”的名义,致使每一个业务部门的人员和数据相互独立,很少与其他部门有交叉,从而在神户制钢所整个组织内部因缺少沟通,部门间各自为政,只有垂直的指挥系统,没有水平的协同机制。

另外,由于交货日期的硬性要求,一线工人的工作量和压力增加了,并渐渐与在远处下达命令的管理层失去了联系。正是在这种不正常的设置,工人们开始伪造数据,并陷入了以欺骗来获得出路的恶习。

第四,日本企业强化成本控制,导致造假问题频发

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不仅需要技术水平,更需要成本。高精密的设备,大量时间投入,反复测试优化,人员的精神专注,这些都是成本。产品做得再极致,还是要卖给消费者。价格不由成本决定,而是由消费者购买力决定。

在日本,制成品企业在塔尖,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塔底。日本在法律和标准上的加强管理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控制成本”成为日本制成品企业增收增益的一大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最终制成品企业习惯于以牺牲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利益来追求自身的产品换代,要求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技术和成本上跟进。因此,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背负着来自下游企业的巨大降低成本的压力,但这些企业开发新材料同样需要巨大投入,让这些企业已不堪重负,于是导致了神户制钢这样的原材料生产商走上了“偷工减料”的道路。

第五,日本经济衰退,企业管理不到位,员工企业责任感下降。

由于日本大企业官僚体制的盛行,一批管理人员为了迎合上司的要求,参与了造假行动。而许多人以“不迟到不早退”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准则”。

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在过去二十年里,日本人的工资几乎没有上涨,生活水准也在下降。随之而来的企业内部普遍出现员工士气低落、职业道德下降的现象。于是,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问题现在就很自然地出现了。

第六,日本企业创新能力下降,需要以造假来维持成功假象。

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海外,设计和研发中心仍留在日本。但这种生产模式逐渐产生一种问题,就是造成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脱节,很难保持长久的活力。

日本企业为了留住熟练工人普遍实行了终身雇佣制。在“年功序列制”下,工龄越长,工资越高。年轻人更愿意在大公司里安稳度日,不愿冒风险创业。过往那种为了一项技术的创新与品质的维护,不惜与上司顶撞,甚至选择离职相抗衡的“技术良心”逐渐丢失殆尽。

日本老龄化也在拖累日本制造业的创新力。在一个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的社会中,创造力指数肯定是逐渐下滑的。日本制造业有种“吃老本”的感觉,但老本的底子越来越薄,传统竞争力被周边国家蚕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持企业和产品的成功形象对许多企业来说,成了一个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无论是产品质量的数据造假,还是反映企业盈亏的财务数据造假,共同点都是为了制造一个成功的假象。

最后,我们抛开以上这些与企业本身运营相关的日本企业造假原因,跳出企业视域,可以发现,日本企业不断爆出的这些造假、篡改和隐瞒丑闻,其实也是日本社会的大环境使然。

长年的经济不景气,导致日本社会上上下下,对工作缺乏干劲,对生活缺乏积极态度,而这些日本企业暴露出来的“隐瞒文化”、“篡改文化”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整个社会中同样屡见不鲜,导致日本社会对谎言、造假的“耻感”阈值急剧降低,企业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而放弃质量为本的原则,从上到下集体制假造假也就不足为奇了。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