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十三年 东软自动驾驶技术聚焦“可量产”

文章来源:车云网 发布时间:2017-11-08
分享到
随着大规模量产车型的上市,东软L0~L2级自动驾驶的产品将迎来盈利爆发期。

[摘要]随着大规模量产车型的上市,东软L0~L2级自动驾驶的产品将迎来盈利爆发期。

1991年公司成立就进入汽车电子领域,东软如今在欧洲、日本、美国、中国的研发力量已经超过3500人,业务范围涉及云服务、车联网、车联网安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T-BOX、V2X、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不过2015年7月,东软联合阿尔派电子(中国)、沈阳福瑞驰共同投资成立东软睿驰,新公司主要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管理和智能充电关键技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关键技术以及车联网云服务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而原有的IVI业务则主要由东软集团本部的研发团队在做。目前东软汽车领域的客户包括了车厂、Tier 1供应商、图商以及通信运营商等不同序列。

东软2017CES期间展示的自动驾驶概念车

老实说,东软一直以来太低调了。和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东软汽车领域业务是率先在海外市场铺开的,也就是说东软是在拿下国际顶尖客户之后才逐步开始为国内的主机厂提供服务的。若不是近两三年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兴起,加上东软自身业务的整合与东软睿驰的成立,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家在汽车领域深耕近30年的公司依然很难被外界所熟知。

不过在今年的天津泰达论坛上,本田中国本部长水野泰秀(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 宣布,计划2018年推出一款面向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型,并将联合东软共同开发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车辆数据云管理和车载互联等核心技术。可能在双积分政策下,大家对本田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电动化战略进行过任何维度的猜测,但与东软的合作确实体现了新的思路。而对东软而言,从“幕后推手”到“台前亮相”,这可能意味着其汽车领域业务将随着「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的发展推进而实现新的盈利制高点。

在自动驾驶领域,按照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参配、图片、询价) 兼董事会秘书王楠的话说,东软在该领域的研发已经从最初的“成本中心”变为“盈利中心”,在长达13年的累积投入后,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硕果的时候了。

动身早于谷歌,主推可量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据东软睿驰智能驾驶业务线总监刘威介绍,东软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从2004年就开始了。最初是联合国外的几家主机厂在做前瞻研发,但最近这几年,特别是睿驰成立之后精力主要集中在量产产品的开发上。此外,东软睿驰目前是国际ISO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以及国家新能源标准的成员单位,也是中国第一家通过Automotive SPICE认证的企业,国际ISO(TC204)组织成员,负责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

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的标准,自动驾驶根据实现程度的高低可分为L0-L5共六个级别。而从业界的发展基准来看,美国、德国自动驾驶专业水平较高,德国在大部分车型上都已配备驾驶辅助功能。尽管在中国,整车厂也在积极投入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研发,整体实力有提升潜力,但目前中国的自动驾驶发展属于刚刚介入到L1的级别。

前面也提到了,东软在智能驾驶研发上投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代产品的规模。其中第一代主打ADAS产品警告功能(FCW、LDW、BSD等),已经在国内外大规模量产了;第二代产品也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属于L1-L2级别的自动驾驶,主要可实现ACC、AEB、LKA等单项控制/组合控制以及部分自动驾驶的ADAS功能;第三代产品计划在2019年底、2020年初量产,可实现HWA、TJA、自动泊车等L2-L3级自动驾驶的功能。至于L3级以上,东软睿驰暂且将其划归于第四代产品,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和交通拥堵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东软睿驰L0级的产品主要面向的是乘用车和商用车,在L2级应用中还加入了深度学习功能,通过对对象行驶意图的理解,结合这个意图去实现一些功能,可以保证系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不用说,凭借十几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东软目前在L0-L2级别的自动驾驶上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输出,绝大多数已经实现了大规模量产。那么L3级别以上的高度自动驾驶,东软对此又有哪些技术储备和产品规划呢?

首先,自动驾驶产品的架构随着控制器发展趋势的变化而不同。在L0~L2级别,一般采取的是分布式ADAS ECU的架构,主要是基于规则的技术,属于封闭的架构和离散的不可扩展的系统。但在L3~L5级,中央域控制器概念的引入使得整个系统从分布式变为集中式,同时AI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的机器学习能力显著提升,而且它会变为开放式的架构,可随时扩展不同的传感器和不同的功能;

其次,驾驶员监控成为L3级自动驾驶产品实现的关键。按照SAE的定义,L3级虽然基本实现了自动驾驶功能,但仍需监控路况并介入紧急情况。所以,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驾驶员是需要被监控的”,这其中涉及到对驾驶员姿态、面部朝向、视线以及状态的实时探测。东软从2012年就在驾驶员监控技术上有持续投入,从视频演示来看,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摄像头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驾驶员的状态实现良好监控;

最后,要谈谈东软睿驰的自动驾驶中央域控制器。在2017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东软睿驰展示了基于NXP最新自动驾驶芯片S32V打造的自动驾驶中央域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集成多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8路高清摄像头,支持前方160m车辆检测,100米行人、摩托车、自行车检测及车道线检测,移动障碍物检测,能够识别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限速标识。具体可参考当时东软睿驰团队在拉斯维加斯当地的测试效果:

刘威表示,“这套全新的自动驾驶中央域控制器除了符合功能安全的标准外,还可以支持嵌入第三方的应用”。通俗点来讲,这是一个开放平台,可以将硬件底层和中间件的环境感应、传感器融合、决策控制套件提供给车厂或第三方,由他们来做应用。显然「开放」已经成为目前自动驾驶平台的发展趋势,毕竟自动驾驶不可能只凭一家供应商之力实现。

那么东软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又该如何定义呢?在刘威看来,这条路线图有两个关键点使得东软和其他公司有所区别:1. 基于可量产化传感器和芯片实现自动驾驶;2. 分步释放自动驾驶产品,逐步覆盖全部出行场景。前者意味着东软的解决方案就是奔着量产化去的,所以它的第四代产品(可实现L3-L4级自动驾驶功能)预计要在2021~2024年上市,而城间无人驾驶、城市无人驾驶(L4-L5)的相应产品可能最早也要在2025年之后才能量产。至于分步式的输出,车云菌认为东软更多地是在考虑基础设施、商业模式以及法律法规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随着出行服务可实现阶段的不同,东软再通过相应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据刘威介绍,东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概念车已经开始在东软沈阳园区开放测试,该车辆能够识别行人、车辆、车道线和红绿灯,实现自动转弯、避障,自动泊车等功能,东软员工通过手机APP可预约行程,可实现从A点到B点的园内通勤。

东软在沈阳园区封闭路测行驶线路图

这辆无人驾驶汽车的前方保险杠处,安装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用于检测前方的障碍物、道路边缘。前风挡中上部安装了高清摄像头,识别车道线、行人、车辆、交通标志等驾驶环境信息。在车顶,设置了GPS天线和V2X天线,用于实现精确定位、车与车及车与相关物体的通信。值得一提的是这辆原型车搭载了东软自主开发的中央域控制器,所有的硬件传感器也是能够大规模量产的。达到可大规模量产的产品开始开放测试,对东软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关于未来出行,东软高层是这么看的

前面部分我们已经对东软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图、战略布局有了深入了解,但东软睿驰除了智能驾驶外,主要精力还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以及产品服务的开发上。不管是与本田合作共同开发电动车的电池管理技术、车辆数据云管理和车载互联技术等核心技术,亦或是通过「氢氪出行」提供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和智能充电等多样化服务,未来汽车朝着电动化、智能互联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势必会极大地改变你我的出行体验。

在问及东软未来是否有计划为「氢氪出行」加入自动驾驶汽车时,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王楠表示,目前在该平台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实验。其实类似「氢氪出行」这样的分时租赁平台并不少见,但东软睿驰的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事故发生在还车时,因为各种原因,有直接撞上充电桩的情形,也有直接把其他车辆撞伤的事情发生,因此在大连的一期试验中,工程师为「氢氪出行」平台下运营的车辆加入了自动泊车功能,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还车事故频发这个问题。尽管自动泊车还只是L2~L3级自动驾驶中涵盖的一项功能,但它已经显著改善了未来出行的应用场景。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王楠

在王楠看来,所有的创新其实都是互相连接着的,互相协同、相互影响。因为你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对技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自然解决的问题也各有差异。

至于东软是否考虑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来增加未来在智能汽车与互联板块的竞争力,王楠表示目前东软对自身的有机增长和收并购的外延式增长都有关注,只不过目前更多的是自主投入研发,同时也在关注一些好的创业公司,未来不排除在这个板块上会有投融资或收并购的动作。当然她也提到在智能汽车与互联这个领域想通过收购来构建整个产业链可能比较难,现在东软的布局已经相对较全了,未来收购的方向可能会专注在特定技术上,感兴趣的也可能是对目前业务有互补作用的公司。

小结

汽车电子是东软的起家业务之一,而公司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汽车电子先行技术研发中心,专注基于图像识别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发。在车云菌看来,东软有着传统主机厂一般缜密慎重的行事风格,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量产」为核心构建,全部基于可量产的芯片和传感器来实现。此外,东软和其他同类型软件供应商的区别在于,长达13年的累积投资已经到了收获成果的时刻,随着大规模量产车型的上市,东软L0~L2级自动驾驶的产品将迎来盈利爆发期。

值得一提的是,东软近年来在汽车电子领域,早已从汽车电子软件供应商成功转型为整体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汽车电子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未来随着硬件产品的同质化,软件、算法、网络增值服务等更加稀缺和重要,东软在业界的优势也将逐渐得到体现。再加上26年积累的遍布欧洲、美国、日本、中国本土等的主机厂、供应商资源,未来类似与本田这样的合作,可能也会越来越多。东软睿驰也有望借着汽车电动网联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东软旗下在汽车板块的优质品牌。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