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汽车电子“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0-07-13
分享到

 

进军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号角已经吹响,竞争的“狼烟”已雄雄燃起,争夺汽车电子市场“蛋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面对各大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国内的厂商怎么办?

汽车电子成为新一轮抢夺的“焦点”

日前,康佳集团在其成立25周年时正式宣布挥师进军汽车电子行业。康佳表示他们进军汽车电子行业的目标是在5年内要成为中国国内一流的、国际领先的高科技大型汽车电子产品综合供应商,从而最终形成彩电、手机、汽车电子“三足鼎立”的业务单元,以实现支撑该集团架构的宏伟蓝图。

而前不久,新科电子也传出消息称,其自主研发生产的带有移动DVD功能的卫星导航器已在国内大中城市全面上市,此外,新科还将借助现有移动DVD产品的技术优势,在近期陆续推出一系列汽车音响产品。

事实上,对汽车电子市场“感兴趣”的并不仅仅只有康佳、新科,创维、长虹、TCL等家电企业在当今家电行业利润严重缩水的情况下,都早已迈出了进军汽车电子市场的步伐。

创维方面表示,自从去年底创维开始进入汽车电子业以来,生产的车载数字电视多媒体产品目前销售状况相当理想,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能够达到2亿元。创维汽车电子公司总经理刘雪鹏透露,在国内数千家企业纷纷争食汽车电子产业后装市场的同时,创维正在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接洽,欲抢先杀入前装市场,占领市场先机。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技术检测等方面的准备。

TCL已向市场大批投放了汽车音响产品。TCL有关负责人透露,由于目前汽车电子的行业利润普遍高于家电行业,而且在未来汽车电子占据整车成本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如何抓住这一新的利润增长点,是TCL急需做的事情。

长虹公开宣称,汽车电子产品已成为公司的业务发展重点之一。为此,长虹成立了数码科技公司,重点从事车载移动电视、移动DVD产品的研发制造。

在国际市场上,汽车巨头纷纷将更多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装备到其整车中。在国外,中高档轿车采用的电子信息设备已经达到30%~50%,在一些高档轿车上,这个比率还要高。而电子信息技术设备供应商也纷纷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定位于汽车电子市场上。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德州仪器、飞利浦、西门子等这些过去为其他行业和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的厂商早已经做好了准备,有些产品已经为汽车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这些厂商也正在完成其在中国的布局。在汽车电子的专业厂商中,德尔福、日本电装、巴斯夫、霍尼韦尔等在中国市场上已经率先摘到了“秋天的果实”。

除此之外,目前一些跨国公司在加紧与国内企业合资生产整车的同时,如美国通用和福特、德国大众、日本本田和丰田,也在加紧寻找中国企业作为其在汽车电子产业方面的合作伙伴。

可以说,当前的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已成为国际跨国公司与国内的家电企业巨头们新一轮抢夺的“焦点”。

然而,对于国内的家电企业巨头们来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一方面是利润空间巨大,另一方面是市场风险巨大,前途未卜。那么,国内的家电企业巨头们能否从国际跨国公司手中“分一杯羹”?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30%左右,而目前在中国仅占6%左右。另据业内统计,目前在汽车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汽车电子产品及元器件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2005年中国国内汽车电子市场预计可达2500亿~3000亿元。据专家预测,未来汽车电子产品占汽车总成本的比例将达到50%。轿车内的平均电子设备含量将从现在的22%增加到2010年的35%。

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环境下,随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4大汽车制造国。据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轿车拥有量将达到1.4亿辆。这个数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将是继彩电、冰箱、洗衣机之后的又一个耐用消费品。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独立产业。

总之,汽车电子产业在中国属于朝阳产业和快速发展产业。正是汽车电子行业的这种巨大利润空间和广阔发展前景,吸引了像康佳、创维、长虹、TCL等这样的家电强势企业涉足。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不仅已成为中国当前的“热点”,而且已成为国际跨国公司与国内的家电企业巨头们抢夺的“焦点”。随着未来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价值含量的迅速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将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汽车电子——想说爱你不容易

有专家形容: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崛起,犹如在饥民面前摆下了一道诱人大餐,争食场面十分热烈,但真要从中分“一杯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的确,当前中国的汽车电子企业发展极不平衡。一方面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抓住跨国公司建立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机遇,正突破原有集团、部门属地的界限,进行新的整合。另一方面,一些长期以来靠国家政策影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虽然汽车电子市场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国内汽车电子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大生产还没有形成,而且国内汽车厂大多是合资企业,外方掌握着技术的决策权,所使用的电子产品也多由外方配套商提供,国内自主开发的电子产品很难进入其配套体系。这严重影响着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因此,国内电子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进军汽车电子市场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一方面,外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在汽车电子方面占有技术和配套体系的高位优势,且无论在技术、资金和调动资源力量方面,国内一些新兴的汽车电子企业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另一方面,在汽车电子产业核心部件生产中,技术门槛,尤其是软件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既懂机械又懂电子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资金的投入也相当大,开发时间又比较长,因而市场风险大。

发展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对策

风险大并不表示就没有机会和机遇。中国加入WTO之后,将逐步取消对组装轿车的国产化要求,实现轿车零部件的全球采购。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仍然充满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调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等专家认为,只要积极跟踪国外先进汽车电子技术,尽快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汽车电子技术的差距,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是大有希望的。

为此,专家们为发展我国汽车电子技术开出了几剂“良药”:

其一,制订促进汽车电子发展的鼓励政策,建议用贴息贷款方式支持产业化工程和企业技术改造;成立汽车电子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是进行电子控制单元的软硬件研究,其中的部分内容是国外公司不可能进行转让的技术;吸引国内中小型电子企业,从事高性能车用传感器、车用电子控制执行器的引进、开发和生产;利用国外著名IC企业进行车用高性能CPU的OEM设计制造;组织或创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集成企业等。

其二,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研究和引进的重复和浪费。

汽车电子是一项涉及汽车、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工业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配套,相关产业要相互协调,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功能,集中人力和财力进行汽车电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新技术的引进,避免重复和浪费。

其三,充分利用引进的整车技术,消化吸收随整车或总成引进的电子技术。

目前,我国已引进了多种轿车和发动机技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装有先进的电子产品,如电子喷射装置、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国内也有少数企业已单独引进这方面的技术。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组织技术力量对这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逐步实现国产化,同时要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增强开发能力,缩短我国在汽车上应用电子技术的过程。

其四,制订比较严格的、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油耗、排放和安全等标准。要通过立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制订环保法规、安全法规和燃油经济性法规等。

其五,培养一支有自主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建立一批科研基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积极跟踪国外先进汽车电子技术,尽快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汽车电子技术的差距。

其六,国家应对汽车电子项目的贷款、产品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于国家有关部门应尽量做到“六个注意”:

□ 注意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我国电子工业先进技术相结合;

□ 注意把调整国家投资政策、加大对汽车电子产业投资力度与凭借我国广阔的汽车电子市场吸引国际资本相结合;

□ 在引进技术方面,注意以增强企业开发能力为目标。只靠引进而不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不仅建不成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今后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因此,要处理好引进到创新的飞跃;

□ 在利用外资方面要注意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汽车电子产业调整动向,正确引导投资方向,重点引向具有发展前景的汽车电子高新技术和新一代产品项目;

□ 对于我国的汽车电子企业,要注意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契机。联合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共同建设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基地,共同开发、生产和经营汽车工业最急需的关键电子系统和部件,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电子应用软件,培育二次开发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同时还要注意以战略眼光前瞻或及早涉及GPS、ITS等信息技术领域,并联合产学研进行前期研究,以便选准时机和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军汽车电子市场的号角已经吹响,汽车电子市场竞争的“狼烟”已雄雄燃起,争夺汽车电子市场“蛋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一位家电界人士说:“在多次转向手机、IT、汽车等产业之后,家电业的学费不会白交,我们承认在技术上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差距,但在劳动力成本、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和生产潜力等方面有着发达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我们并不见得在竞争中只会失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发挥好我们的优势。”

我们相信,已久经“市场洗礼”的国内家电和汽车电子企业们一定会在这一场艰苦的“市场较量”中取得辉煌的战绩。


安捷伦与北京理工大学签订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全球领先的跨国高科技公司安捷伦科技日前宣布与北京理工大学签订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学科与教学、人员建设、平台建设、联合研发等多方面展开广泛合作,旨在共同培养中国电子测试与测量领域的优秀人才。这是安捷伦继2004年后与北京理工大学的第二次重大合作,同时,这也是继安捷伦电子测试与测量技术认证之后,安捷伦科技大学推出的又一个新的战略合作项目。

此外,安捷伦和北京理工大学还在学生实习及实践活动、校园招聘等方面达成共识。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