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的识别,可靠的质量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巴鲁夫(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0-12-27
分享到


图1 在发动机组终端数据载体自动被清除

在开姆尼茨的德国大众萨克森公司发动机厂,两条生产线安装的都是巴鲁夫RFID标识系统(BIS C),该系统用来提供自动、可靠的识别,并为产品持续加工的数据更新提供了便利的解决途径。

很多情况下除了对原件的生产规定和质量参数进行检验外,部件识别早已成为部件生产和组装的数据处理或自动化过程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自动化领域,部件识别不再简单用于追踪监控。通过持续处理相关联数据和透明的生产状况,它已经成为过程控制或保证生产的基本要素。

过程安全的可读性和持续可写性这两个要素,是开姆尼茨 发动机厂缸盖和缸体生产线的决定性标准,用于在巴鲁夫BIS C识别系统中将矩阵式数字编码转换成RFID技术。

RFID技术

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是通过采用感应数据交换的一种非接触的通信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应用,如超市防盗、现代化宾馆房间钥匙或自动防盗系统,巴鲁夫为客户提供的是具备强大实力的RFID解决方案。这些系统被开发出来,以应对生产以及组装工序上热量、润滑剂、污染、涡流以及由金属材料导致的频繁扰动等不利因素。面向应用的专有技术使得系统可免于受到噪音困扰,同时软件功能性保证了数据的完整。耐用且体积微小的数据载体,是巴鲁夫BIS 识别系统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由一个线圈、控制电路和一个EEPROM或FRAM存储设备组成的电路,用于防御最极端的环境条件。在此处应用EEPROM存储方式,尽管写入次数是有限的,但读次数是无限制的。

巴鲁夫识别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读/写头,其带有一定数量的处理器。为交换数据,感应数据载体从一个读/写头获得一个能量信号,并用它来获得电压。然后它将数据作为脉宽调制信号发送给读/写头,外界噪音对脉冲编码调制没有影响,而且确保了可充分的无错通信。处理器作为缓冲区内存,用于管理数据载体和主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图2 特别的手持单元

可持续编程

对于发动机的缸体生产,数据载体(RFID标签)放置于塑料套筒中,作为扩展与特殊的M8螺杆联至部件。气缸头的生产线配备了两个数据载体环路,在机械加工的第一个区域,工作区的数据载体配有RFID标签。在这里,数据载体被插入特制的无塑料延伸螺杆,其他部分仍联至工作区载体。后者用于生产循环,并与每个新的未被加工的部件数据记录一起,重新覆盖至可重写的数据载体。在生产的最后环节,缸盖在无托架的情况下穿行于加工流水线。在此,适当的表面贴装是可用的,因此携带数据载体的螺杆可以直接联至缸盖,就像从流水线终端移除一样,这完全是一个全自动的过程。

在这两条生产线上,相应的读/写头大部分都安置于加工区域,如在相关的加工中心或测试的装置上或始末端位置。手工操作的检测设备装备了巴鲁夫可移动检测仪是一个例外,这就像混合的读/写头,但是装在一个手柄里,它们通过螺旋的电缆连接至相应的处理器。生产线上也装备了附加的可移动读/写设备。

这些由BHS-TEC GmbH & Co. KG公司开发的装置,包括一个读/写头、一个集成处理器、一个显示仪和一个键盘。它们用于生产线的检测,并让操作工人能够从工作区域读取数据。在每条生产线上,都有一位灵活的巴鲁夫程序员手动输入数据。

管理信息

存储在数据载体上的信息通常包括由巴鲁夫系统分配的一系列数字和采用“YYMMDHHMMSS”格式的对每个部件惟一的标识,就像一个附加的ID数字可以代表一个大众汽车的编号一样。在缸盖加工中,对于用过的工件载体加上了适配器版的编号。随着加工的继续,要指定工件状态(OK/NOK)、与各个设备相关的加工顺序信息。每个单独的处理过程要根据加工时间补时,若有必要,对于以追踪监控为目的的相应加工中心的关联轴,处理过程也要适时调整加工时间。

结果是一个500bit的数据在生产线终端读出,并发送至存档计算机。在那里,可以随时找到它们并独一无二地联系至每个部件。

与Profibus网络兼容

两条生产线均包括90多个读/写头和60多个处理器,并与Profibus网络连接。超过2000个数据载体在厂内循环,这些数据在缸盖生产线的工件载体与自身的工件载体上,得到持续更新。感应数据通信在这里展现了在一个全面自动化过程中的可靠识别,整个生产线的加工数据传输使得数据处理变得更加简单。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