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讨论综述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1-12-13
分享到

当前,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创新能力如何?这一问题的答案比较简单——“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还处于跟随模仿阶段。”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在近日成都召开的2011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上所发表的观点。从与会者讨论的情况看,单纯模仿、人才短缺是制约中国零部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模仿是阻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

提高的一大痼疾

董建平的说法有着充足的理由,从目前自主品牌甚至是所谓“合资自主”的多款车型上能够发现,自主研发的成分不是没有甚至是很多,但其车型平台的整体研发是以模仿国外成熟车型为主。董建平评价:“因为整车产品设计多为逆向设计,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也只能靠模仿;另外,我国出口市场及售后市场的大部分零部件也为模仿或来图加工,都没有技术创新的必要和要求。”

潍柴动力提供的一组资料表明,由于缺乏创新,目前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一些关键产品上,如100%的汽车电喷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98%的自动变速器产品,91%的ABS系统,69%的安全气囊,均由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同时,总数超过80%的本土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销售额却仅占市场的20%,其中90%的产品集中在低端。潍柴动力认为,我国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要依靠主机厂,难以适应整车更新换代的要求。

来自国内的民营零部件企业亚太机电也认为,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来图加工、样品测绘阶段,面对整车厂推出新车型、新品种、新技术快节奏的高需求,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只能疲于应付研发任务,无暇顾及提升自身的基础研发水平与配套能力。

目前,汽车电子的开发已成为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但当前汽车电子产品核心技术几乎只掌握在几家跨国公司手里,中国企业要想打破这种业已形成的垄断难度极大。董建平也发出感慨:“汽车电子技术已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包括我国电子产业面临的最大、最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在汽车电子技术上不能突破,就不能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升级,就难以获得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的主动权,所谓汽车强国也将大打折扣。”

显然,模仿已成为阻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提高的一大痼疾。董建平分析,从模仿起步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要经过很长的过程,很少企业有这样的耐心。由于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旺盛,而模仿投入少、见效快,不少企业把模仿作为主要手段,乐此不疲,并且还误认为产品核心技术靠模仿就可以掌握,所以只重视制造设备的引进、更新升级,不重视研发投入,因此出现高端设备生产廉价低端产品的普遍现象。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在面对跨国公司对高端技术的垄断和国内汽车市场对外资高度开放的大环境下,模仿似乎也是无奈之举。但董建平指出:“仿制和过分依赖引进,是忽视自身知识积累、不尊重知识的最大体现,它已不适应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零部件企业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途径越来越窄。”

更多高端设备不如培养高端人才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整车厂或零部件厂的主要生产线和关键设备差不多都是以进口高端设备作为保障的,至少在设备的新旧程度上一点也不输给其他汽车生产大国。那么,我们是否就意味着理应生产出质量上乘、市场热销的产品了呢?答案是否定或不确定的。在这里,影响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不是什么高端设备,恰恰是设计产品和操作管理这些高端设备的人。人才,尤其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掣肘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董建平认为:“目前科技人才极度短缺,培养体系不健全。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行业高素质的人才大都在外资企业。”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上,浙江玉环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代表在发言中提到,玉环作为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海岛县,却有超过1700家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面对长期以来只能以仿制为主的零部件产业,玉环用以提高和支撑零部件产业的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引进人才。

据了解,为了吸引和留住各类汽车零部件产业人才,玉环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吸引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集聚玉环。同时,每年在大学生毕业期间,由领导带队分头到大专院校召开现场招聘会,吸引各类人才到玉环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有145家高校院所的1200多名教授先后来玉环洽谈项目,引进了汽车零部件行业专业人才7300多名。

目前,人才是“战略资源”的理念在玉环已深入人心。在这个2004年即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小岛上,玉环的人才部门已经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有的放矢地制定了玉环的人才发展规划。通过住房保障、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生活层面,学术交流、评选表彰等精神层面,以及人才柔性流动、产权要素激励、参与收益分配等多项创新举措,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不仅留得住人,更能留得住心,行业的人才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壮大。

国内零部件龙头企业潍柴近几年高速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样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引进。潍柴的资料显示,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总体框架下,近几年企业面向全球先后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1900多人,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组建了专门的产品开发、工艺工程、机械开发和技术管理队伍,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潍柴所采取的土洋结合的方式,使本土传统人才与引进人才之间达到利益协调、优势互补和文化融合,并给每一位高端人才搭建好干事创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保证了技术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增长。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