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价反垄断调查追踪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8-26
分享到
在奶粉、医药、黄金等“暴利”行业纷纷倒在反垄断门槛前,摩拳擦掌的媒体舆论和相关部门在积极搜寻下一个目标。

在奶粉、医药、黄金等“暴利”行业纷纷倒在反垄断门槛前,摩拳擦掌的媒体舆论和相关部门在积极搜寻下一个目标。

日前,进口车被推上了靶台,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称,进口车价格高企,背后存在暴利,发改委正在进行“反垄断”调查。和此前诸多汽车业负面事件一样,央视随后的专题新闻报道将对这件事的关注推到了高点。

值得玩味的是,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源,在高调宣布协助发改委进行证据搜集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多位相关领导突然对此挂上“免谈”牌。只有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副会长苏晖对记者表示,就他所知,存在协助调查一事。

截至记者发稿时,发改委并未就此事发出任何回应。但有接近发改委的知情人士称,发改委并未就进口车价格是否涉及反垄断启动调查立案。这等于给喧闹的“对进口车价启动反垄断调查”舆论泼了一盆冷水。为何在舆论形势如此汹涌的背景下,相关部门仍然表现淡定?

“汽车和涉及到中国人后代安全的奶粉不一样,进口车价格高了十几年了,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民愤,且定价权的问题是现有体制造成的,怎么追究?”

而在深谙进口车行业的专业人士看来,想对进口车开“反垄断”罚单——这是对一条已经形成了十几年的“稳固”定价利益链所做的无用功;是对复杂的进口车利润分配制度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

可以肯定的是,进口车定价背后的体系支持和热销现状,很难因为一起调查就此改变。

谁在调查?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的消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正在协助发改委收集所有在中国出售的外国汽车的价格数据。协会副秘书长罗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正在调查汽车制造商是否在给中国的经销商设定最低零售价格,这是判定是否构成价格垄断的关键。

在中央电视台随后跟进的专题报道中,一份国内热销进口豪车的利润清单被曝光。该报道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一辆售价189.8万辆的进口车,汽车厂商获利47万元,属于暴利;第二,汽车厂商对经销商内部规定,189.8万元价格不经中国总代理同意不得变动,这被质疑构成了价格垄断。

按照奶粉和黄金行业的前车之鉴,“进口车要被罚了”成为所有人看完报道的第一共识。不过,就在这一事件快速发酵时,所有的“消息源”却都开始三缄其口。意外的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副会长苏晖成为第一个站出来质疑此事的人。

“就我了解,没有正规渠道确认,发改委在委托流通协会做这件事”。苏晖称,对进口车市场价格的调查,流通协会一直在做,这是正常工作范围和职责所在,但并未事涉反垄断调查。反垄断调查是政府执法部门的行为,应该由发改委亲自操作,如果委托调查,也一定是政府发言人公布这个事情。

而对于央视的报道,他认为只是媒体的单方面判断,但媒体并非监管部门,记者的调查能否被发改委所认可还很难说。

本报记者随后致电罗磊,对方回复关于反垄断调查的一切问题,都“免谈”。而另一位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的电话也始终无人接听。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三家反垄断执法机构分别是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下设的反垄断局、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以及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

记者致电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咨询,对方告知,如果是涉及价格的反垄断调查,皆由发改委下设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负责调查和处理。工商总局只负责对价格以外的市场垄断事件的调查。而商务部的反垄断局则主要负责对经营者集中行为(如股权收购、组建合营企业)、以及对外贸易中的垄断行为进行调查。

不过,截至目前,来自发改委的唯一表态是: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下一个目标会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石油、电信、汽车、银行都在调查视野之内”。但近日又有媒体称,发改委并未针对进口车价格垄断立案,甚至没有启动调查。

一位“最近电话已被打爆了”的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分析师在对记者表示“不太了解此事,不便谈论更多”的同时,也对媒体针对此事的广泛传播现状表示无奈。而被涉及的进口车厂商表示目前对此事没有任何回复,至于是否有相关部门与其联系调查过此事,相关负责人也以不清楚回应。

谁在调查?是不是“反垄断调查”?这个本应大快人心的“打击暴利行动”如今却似乎成了一个无法公开的“秘密”。在调查主体主动退居幕后的前提下,汽车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发改委有可能确实在近期对进口车价格进行了又一次摸底,但能否定性为“反垄断调查”还很难说。

制度“打架”

按照此前报道所称,汽车制造商是否给中国经销商设定了最低零售价格,这是判定进口车是否构成价格垄断的关键。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反垄断法》规定,涉及到市场价格的,主要判定其是否存在以下两种垄断行为:(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目前而言,认为进口车构成价格垄断的观点认为,进口车定价触及了“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一条。汽车制造商利用对进口整车及零部件货源的控制来操纵市场价格。

不过,这在很多了解进口车销售链的业内人士看来,却是一个悖论。“2005年落地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规定进口车制造商必须在中国设立总代理,这个授权的形式确定了,定价权就交出去了。”苏晖称,“这个体制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价格问题便无从解决。”

按照国际惯例,为防止垄断,一般是不允许汽车生产企业授权给自己的企业作为总经销商的。而早在2008年,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也曾坦言,《办法》的实施直接导致外资加强了进口商的进货渠道控制,何时向中国市场供应什么的产品、市场定价、终端渠道数量等都由总代理商控制。

这是被认为是中国成为进口车车价高地的主要原因,也是入世后,在我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制度、进口车关税从平均80%至100%降至25%、人民币也大幅升值的情况下,进口车价格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进口车的限价做法,争议同样存在。2011年,进口车和国产车共网销售的奔驰因为对经销商下达了“双限”政策——要求经销商严格执行厂家规定的最低价格,并且禁止异地销售——而被投诉涉嫌“反垄断”。

该事件最终多方和解。因为奔驰的理由是,限价是为了保护中小经销商的利益和解决国产奔驰生产过剩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从这个角度出发,征收高额进口税收和进口车最低限价同样可以被解读为保护国内汽车产业。

“限价很正常,基本上所有厂家都会这样做,”某豪车品牌4S店销售经理唐迪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市场恶意竞争。

他强调,更重要的是,在此次谈及“反垄断”时,进口车市场已经处于价格大幅下行阶段,“厂家指导价”很多都已跌破。来自经销商的信息显示,三大豪车品牌的顶级进口车都在今年近期创出了最低价。

进口车定价背后究竟有多少考量?汽车业内人士老边甚至认为,央视报道中将海关税后价格与实际终端售价的差额全部算为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利润,进而定性为“暴利”是犯了常识性错误。该报道中,一款裸车价52万元的进口豪车,在缴纳完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后,价格为130万元,而厂家制定的终端限价是不低于189.2万元。

老边称,在130万到189万之间,其中近60万元的差价并不能算是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因为还须算上其他各项成本和税费,包括经销商的运营成本和厂家在中国的品牌营销成本。

各方利益掣肘

“汽车和奶粉不一样”,和苏晖持同样观点,大部分业内人士和记者沟通时认为,对汽车“动刀”前,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因此,对进口车进行“反垄断”处罚——“完全没有这个可能”。

“进口车暴利、加价的问题一直存在,十几年了,不是没反映过,但没有那个监管部门出来管过”。苏晖表示,不仅流通协会反映过,工商联下设的汽车经销商商会也曾向发改委交过关于进口商垄断报价的提案,但都没有下文。而与奶粉、黄金、股市等近几年才出现的垄断现象相比,存在时间过长也足以让相关部门对汽车业无从下手。

那么,从2008年《反垄断法》实施至今,进口车何以仍能公开坐享“暴利”?

数据显示,进口车只占约占去年中国汽车总销量的5.7%,对这一小份额市场难以落刀的背后,显然是整个汽车业的各种“难言之隐”都身处“保护网”的事实。

“这些进口车制造商在中国本土都有合资关系,和本土车商的利益都绑在一起。一旦出事,双方利益都会受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内部人士魏言表示,外资和其中国合作伙伴控制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约3/4份额,这代表的话语权是发改委等部门不得不考虑的。苏晖认为,正因为此,从锦湖轮胎“质量门”到大众DSG事件,与汽车有关的调查大都虎头蛇尾。

苏晖则指出,从战略角度考虑,与石油、铁路、房地产等深陷各种变数的产业相比,汽车业是目前国内最稳定的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汽车制造不是中国工业部门中最大的行业,但其产生的利润高于任何其它工业行业。今年上半年,汽车业以位居第四的销售额,贡献了41个工业行业中最高的利润,总计达2330亿元(38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

而其中,进口车盘面巨大,2012年,虽然增幅回落,但汽车商品进口金额仍达到782.22亿美元,这意味着带来的税收至少近千亿美元。

受益的不仅仅是国家税收,目前对汽车业进行管理的主要部门有工信部、发改委和商务部等,这几个部门也是汽车业稳定发展、汽车消费快速提高的直接受益者。此外,还有诸多靠汽车企业吃饭的行业协会、工程及研究机构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有报道的对汽车业的制裁是中国商务部在2011年12月14日裁定原产美国排气量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存在倾销和补贴,通俗而言,是认为其在中国售价过低。因此决定对被调查产品进行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实施期限二年。

既然在进口车价格上,“相关部门”受益、消费者接受,那么这起“反垄断”调查的动因是什么?为何此时造势?记者从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源处得到的说法是,“反垄断调查”背后真正的推手很可能是部分收权进口车经销商,其理由与奔驰经销商对厂家提起的“反双限”(限定区域、限定价格销售)几无二致。

“部分大经销商集团希望,通过以反垄断名义达成‘反双限’目标,并希望流通协会从中协调。但后者始料未及的是,在媒体过度解读的推波助澜下,事件已经朝着不受协会掌控的态势发展,尤其是目标直指《办法》制定者商务部。”接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知情人士表示,怕事态扩大得罪政府部门,是流通协会后来一直对“进口车价反垄断调查”噤声的根本原因。

收藏
赞一下
0
/
正在提交,请稍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