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雪佛兰“超车” 通用在华蓄势反扑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1-20
分享到
尽管美国底特律正值寒冬,但一年一度的底特律车展仍是把这里搅得火热。尤其是主场作战的美国车企,借新年伊始向外界传达良好趋势的态度一览无余。

尽管美国底特律正值寒冬,但一年一度的底特律车展仍是把这里搅得火热。尤其是主场作战的美国车企,借新年伊始向外界传达良好趋势的态度一览无余。

2014年1月14日,通用汽车宣布,旗下雪佛兰品牌2013年全球市场销量达到498.4万辆,创下历史新高。“2013年对于雪佛兰品牌而言极具重 要意义,雪佛兰品牌2013年在全球范围内共发布25款新车型,其中包括旗下最具标志性的车型——如科尔维特、Impala及Silverado。”雪佛 兰品牌全球高级副总裁AlanBatey表示,“雪佛兰品牌如此的市场表现离不开旗下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及技术升级,加之其零售方式的转型,使得我们吸引 了更多消费者。”

而在通用全球最为重要的中国市场,一场由雪佛兰和别克品牌领衔的全新战斗正在蓄势打响。对通用在华发展来说,2014年既是其产品大年,更是其重新奠定在华领先地位的关键之年,不容有失。

活力再现

对于雪佛兰这样一个被通用看做是更加充满年轻化味道的品牌而言,2014年即将在华迎来集中发力的一年。

“2013年对雪佛兰来说并不是一个产品大年,我们只有一款科鲁兹掀背车上市。但2014年是雪佛兰的产品大年,我们会有4款新车推向中国市场,其中包括一款全新的SUV车型和全新一代科鲁兹。”上海通用汽车雪佛兰市场营销部品牌传播高级经理徐华向笔者表示。而据笔者了解,将在2014年上市的另外两款雪佛兰新车型分别是新款爱唯欧以及新款迈瑞宝。

很显然,已经沉寂一年的雪佛兰品牌希望能在2014年“恢复体力”。而从目前上海通用以及整个通用公司在华所处境况看,雪佛兰的确也到了为通用在华表现进一步贡献力量的时候了。

最近,关于“大众在华销量9年来第一次超过通用,成为外资车企在华销量冠军”的信息被广泛流转,究其原因,大众近两年来近乎疯狂的产品攻势不得不提。而对通用而言,迅速加快对雪佛兰车型的导入,显然是重新发起反击的支点之一。

上海通用总经理王晓秋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表示:“能得第一固然好,但是不能为了第一的名次而损失其他方面的利益。”在他看来,上海通用作为一家已经连续多年领跑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企业,未来的工作重点应该围绕产品展开,除了加快产品引入节奏之外,产品创新更是营销和品牌发展的重要基石。

基于雪佛兰品牌产品在2014年的集中引进,上海通用最新规划显示,其2014年的初步销量目标将为160万辆。不过,在外界看来,在2013年已经取得了 151.2万辆销量的基础上,160万辆的新目标显然过于保守了。“其实,目标销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上海通用的产品布局规划,大家已经能充分看到通用希望在2014年重新从大众手里夺回冠军的态度。”汽车行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

的确,据笔者了解,除了雪佛兰品牌之外,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和别克也将在2014年均迎来多款新产品,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SUV市场成为通用发力的重点细分市场。

协同之考

其实,在中国市场,通用旗下各大品牌从来都不是单兵作战,他们更希望以一种协同出击、互为补充的方式,将整体能量发挥到最大化。

比如,在中高级车市场,别克君威、君越与雪佛兰迈锐宝组成的“双君一宝”出击策略,通过对车型价格的有效协调和市场定位的有效区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市场效果,这一策略目前已经开始被很多外资企业效仿;而在中级车市场,全新别克凯越与别克英朗、雪佛兰科鲁兹形成合力,2013年全年总销量位居车企中级车销量排行榜前列。

这一策略或将在2014年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如前所述,雪佛兰品牌将在2014年推出一款全新小型SUV,售 价或比2013年上市销售的别克品牌昂科拉略低,以求在小型SUV领域实现无缝对接;而别克品牌2014年则将集中火力对准SUV市场——上海通用汽车别克市场营销部部长施弘透露:“别克SUV车型将在2014年全线出击,在目前已经推出小型SUV昂科拉的基础上,还将推出中型和大型SUV产品。”

此外,在凯迪拉克品牌制定的五年计划中,从2014年开始,每年至少会有一款凯迪拉克车型实现国产。“ATS车型将首先用进口车的方式导入,让中国的消费者知晓凯迪拉克在B级豪华车市场的优势,随后国产计划会根据整个产品战略展开。”上海通用凯迪拉克市场营销部副部长李征卉表示,凯迪拉克品牌的当务之急就是完善产品线,“未来,在发展趋势很好的、销量很大的主流细分市场上,凯迪拉克均会有产品出现,特别是SUV市场,未来将是凯迪拉克品牌的重点布局。”

很显然,较为强大的产品梯队,是通用在华将2014年定为产品大年的底气所在,其与大众品牌在2014年的全新碰撞,势必将给市场带来更多津津乐道的话题。只不过,在限购氛围蔓延、政府层面的对产控制趋紧以及刺激汽车消费政策难以重新出现的背景下,任何企业都需要时刻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狂奔之余做好对渠道盈利能力以及产品稳定性等方面的把控,将是悬在每一家车企头上的警钟。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