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租车成行业新宠 打车软件筹谋自救之道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9-11
分享到
继烧钱补贴大战之后,打车软件市场又掀起了新的波澜。BAT阵营的三个巨头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商务租车领域,百度携手易到用车推出了“百度专车”,阿里爱宠快的打车早已上线了的“一号专车”,腾讯的滴滴也不甘示弱,随即将推出“U优打车”。

继烧钱补贴大战之后,打车软件市场又掀起了新的波澜。BAT阵营的三个巨头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商务租车领域,百度携手易到用车推出了“百度专车”,阿里爱宠快的打车早已上线了的“一号专车”,腾讯的滴滴也不甘示弱,随即将推出“U优打车”。与此同时,外来的和尚——打车软件鼻祖Uber也在力推“人民优步”,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与BAT三雄争夺天下。

这边厢,一场旷日持久的烧钱补贴大战刚刚偃旗息鼓;那边厢,一场商务用车领域血拼混战即将拉开帷幕。不禁要问,巨头为何争相涉足商务用车领域,拼的又是怎样的未来呢?

偃旗息鼓的烧钱补贴大战

这场疯狂的烧钱补贴游戏终于告一段落了。大战中,快的、滴滴投入数十亿元开拓市场,从赤裸裸的现金补贴到红包发放、代用券奖励等等,花样繁多,旨在刺激和培养用户的软件使用和支付习惯。在政策导向,各种制约性条件尚未扫除的情况下,如此大力度、大规模的市场拓展堪称是一场豪赌。

那么,这场烧钱补贴大战达到预期效果了么?据一份统计调查,补贴大战期间有60%以上的网民会选择打车软件,放利引流的策略还是非常有效的,但一旦停止补贴,只有不到30%的网民愿意继续使用打车软件。这么大的流失率是因为啥?因为打车软件所起的作用其实是信息和资源的匹配优化,表面上看似提高了效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峰时间,资源占有率高的情况下,依然很难打到车,又比如由于部分用户不遵守信约导致司机放空车的情况频繁发生。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就有,有补贴的刺激大家都咬咬牙,一旦补贴停了,有大量用户逃离也是正常的。

一个捉襟见肘的问题摆在面前。数十亿的现金砸出去了,如何才能收回来呢?

盈利模式陷入困局

其实,快的、滴滴一开始就为自己构想了一种绝佳的盈利模式。在打车难的前提下,靠用户主动加价,以利驱使司机使用,从而带动整个打车软件市场自运转,打车软件作为平台方,只需经营好司机和用户,从二者的交易中分成获利即可。然而,这只是一场黄粱美梦,随着交通部办公厅的一纸禁令,加价功能被取缔,打车软件的这条盈利大路也就被扼杀了。如果这个美梦得以实现的话,烧钱培养用户习惯的举措,再加大额度、持久度都是值得的。然而,这一盈利模式的破产,就宣告了打车软件陷入盈利困局,再加之一场内耗大战刚刚结束,再没有新方向的话,生死攸关。

没有了短期套现的可能性,从互联网化多元盈利的角度长线预估,空间也还是有的。互联网企业用免费换取流量,用习惯捆绑需求,用用户经营商业的逻辑也几乎是万能的。一、用户习惯养成之后形成大量的流量,打车软件就具备了为品牌做广告的可能,靠赚取广告费能带来不菲的营收。二、可通过经营用户,利用大数据,接入用户积分成长体系,与其他团购网、电影院、KTV、酒吧等进行积分兑换打折的异业合作。这个长远走向固然是对的,但盈利模式不够简单粗暴,而且存在诸多未知的可能,打车软件自然不会坐着等死的。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值得庆幸的是,烧钱补贴大战之后,一直不温不火的P2P租车市场瞬间升温,借着O2O模式的春风,一大批租车公司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来自国外的打车软件鼻祖Uber,在国外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超千亿美元的公司。在其高调进军中国之后,似乎并没有水土不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让快的和滴滴倍感压力。这个外来的和尚念的是怎样的经呢?全球“标准化”出租车生意问题一直存在,比如不准时、资源调配不合理、不多样化等,Uber采取了“分层租车”的市场策略,除了面向大众的标准化的出租车服务,还有专门针对中高端人群提供的商务用车服务,这项服务打破了车只是用来代步的功能限制,不仅可以借服务高溢价盈利,实际上还在向快递、配送等各个延伸领域挺进,确保了盈利模式的多元化。Uber的这个方向会给穷途末路的快的和滴滴怎样的启示呢?这个外来的和尚还真是亦敌亦友。

转战商务用车市场

应该说,转向商务用车市场对快的、滴滴而言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更是一场自救行动。加价功能被阉割之后,快的和滴滴的作用一下子倒向了“公益”性质。快的、滴滴必须找寻一条有商业变现可能的道路。而商务用车领域恰恰满足了这些条件。

其一,随着用户收入的提升,中高端出行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用户能接受以高出普通打车计价的价格打车。商务用车可以根据车的种类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费模式,起价和每公里计价也都相对较高,确保了从中盈利的可能。

其二,理论上,用户是否愿意付出比出租车更贵的价格,是否愿意加价都是市场化的,如果有急事实在打不到车,为抢占稀缺资源付出更高价格是用户主动的选择,这一行为也应受到市场的尊重,而一旦这种租车需求被市场化了,打车软件也就掌控了定价权,这是平台是否有盈利前景的关键。

其三,因为有了烧钱大战培养的用户基础,标准化打车的用户流量是有的,可以借此往商务用车方向转移流量,引水灌溉。相比之下,Uber还得面临本土化的漫长适应期,这一战,快的、滴滴更胜一筹。

其四,商务用车方向满足的不仅仅是出行的功能,更像是一站式的交通工具解决方案,未来打车软件平台所起的作用更像是一个交通的数据调配中心,可以更高效利用交通工具资源,可以送人,也可以配送快递,甚至配送生鲜外卖,想象空间非常之大。

打车软件的未来和挑战

在商务用车领域的一番精耕细作之后,无论是国内的快的、滴滴还是国外的Uber,有如绝处逢缘。但无论怎样,如何利用累积的用户打车数据,合理地规划路线,降低车辆闲置率,更高效地服务到需要用车的用户,是每一个打车软件都需发力的方向;如何在满足打车出行的功能基础上,整合“出租车”资源,实现向快递、配送等领域跨界延伸,是每一个打车软件都将努力的未来。但未来是美好的,挑战也是共存的,印度有家初创公司Autowale推出一项简化的叫车流程,利用算法绘制出驾驶路线,从而实现高效叫车、拼车,甚至连同三轮车资源都调动起来了,这种资源利用效率堪称极致,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必须引起重视。无论怎样都不能置法律条令于不顾,打车软件的一切优化方案必须建立在政策许可之下,建立在市场安定、秩序井然的前提下。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