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2014读者之声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5-01-04
分享到
AI2014读者之声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整车架构经理王庆凯先生

AI《汽车制造业》主要面向中国整车和零部件行业以及汽车前装市场领域,报道国内外先进的汽车技术与零部件产品。我目前主要从事整车前期架构开发及后期车型开发,刊物中的很多内容让我能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整车及零部件的先进开发及制造技术,一些专业论文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对工作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AI《汽车制造业》始终站在汽车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内容丰富多彩,对创新技术、新能源和新装备等均有专题讨论,且版面布局灵活合理,可读性非常强。谈到建议的话,我认为封面配图稍嫌不够大气。

目前在整车架构开发方面,模块化设计是普遍趋势,各大汽车厂商都纷纷推出类似大众MQB的模块化平台。通过近些年的应用实践,模块化设计确实被证明能带来成本的降低。然而,关于大众MQB模块化平台的一些弊端也在业内被反复提及。所以最大限度发挥模块化的优势,同时尽力避免其带来的弊端成为前期架构开发者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我希望AI《汽车制造业》在设计与开发栏目中能多介绍一些整车模块化开发的实际案例和技术文章。另外,作为一个从事整车设计的工作人员,我认为汽车的造型设计也是整车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希望AI《汽车制造业》考虑增加一些介绍各大汽车厂商车辆造型趋势方面的内容。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制造装备部电气工程师刘彦荣先生

我是一名汽车行业的电气工程师,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检测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及调试,初次接触AI《汽车制造业》是在2011年,在同事的推荐下,我翻阅了整期杂志的各个栏目,感觉不少内容挺值得我们业内人去了解的。到现在我仍会抽空翻阅,重点关注其中的设计与开发等内容。

关注AI《汽车制造业》是因为其涉猎广泛,我不仅能参考一些先进、实用的制造技术,也能在其他生产、制造、物流和管理等领域拓展视野,能够汲取到一些新鲜的养分。可以体会得到,AI《汽车制造业》是编辑们精心创作的成果,凝聚了不少的心血。

从我的工作需要出发,我希望AI《汽车制造业》能在汽车制造技术方面一直保持一定的版面,多关注一些汽车及零部件质量检验方面的信息,也希望能看到国内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国际上的新应用等内容。

另外,我特别希望AI《汽车制造业》能对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变动加以关注,进一步对相关标准进行解析并分析中外标准的异同,相信一定能让很多业内读者受益匪浅。

未来,我仍会继续关注AI《汽车制造业》,并将积极参与其中,以示对AI《汽车制造业》的支持,对编辑们辛苦付出的感谢。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制造分公司工艺技术主管刘永清女士

作为AI《汽车制造业》杂志的忠实读者,通过阅读杂志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发动机零部件先进的制造工艺及箱体件关键部位的加工方式,以前工作中的困惑也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为我在日常工作,尤其是新建生产线的规划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身为内燃机制造分公司的一名工艺技术人员,我重点关注于发动机制造方面的新技术(如柔性加工),以及箱体部件和关键孔的加工技术,贵杂志在这方面有充足的内容支持,可以让读者及时了解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及工艺,分享先进的生产经验,在此非常感谢。在与读者的交流方面,贵杂志的每一位编辑都十分耐心、认真。

关于建议,我认为贵杂志应尽可能多地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的需求,更多地发现业内读者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专业的信息服务。为使AI《汽车制造业》的交流活动获得更大的效应,我也希望贵杂志能够策划一次全面系统的发动机零部件加工的高层论坛,内容涉及加工设备选取、工艺设计、刀具选配以及精度检测方式等,让读者分享零部件从毛坯变成合格产品的整套方案,真正达到共享成功应用经验的目的。

海马轿车有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赵金华先生

作为AI《汽车制造业》多年来的忠实读者,在手边或案头上总有几本AI《汽车制造业》。该杂志在整车及零部件领域拥有富有时效性的行业资讯、全球性的战略视角、领先的专业技术介绍、先进的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经验以及经典的行业案例分析等丰富的内容。由于个人工作的原因,我对于动力总成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装备等方面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

为了满足未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考虑到人性化的生产管理,顺应世界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潮流,缓解能源、环境和气候之间的复杂关系,动力总成制造未来的发展日趋向柔性制造、低碳技术、环保生产、数字化仿真、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方面迈进,所制定的安全标准和排放标准将会更加严格,替代轻质材料将会应用更多,智能化技术更会愈加全面,数字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普遍。

在即将迈进2015年之际,希望AI《汽车制造业》在未来以全球化的视角、战略性的高度和前瞻性的思维为汽车制造企业带来更多先进、优质、前沿的技术和设备信息。最后,衷心祝愿AI《汽车制造业》在为中国“汽车人”服务的路上越走越远!

上汽通用五菱柳州发动机工厂机加工车间经理邓雄章先生

我是AI《汽车制造业》的老朋友,一直关注整车和发动机工厂布局、制造工艺、质量提升与解决方案等内容,同时也关注相关配套供应商的先进理念和产品。随着国家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以及能源危机不断加剧,高能量利用率和低污染物排放成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目前发动机制造都在向节能、环保和小型增压化方向发展,在继续挖掘传统发动机潜力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考虑下一步动力转型的问题,即发展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制造技术方面,自动化、柔性化的生产系统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相关的在线高精度检测技术、防错技术等将用于提升产品质量;在线故障诊断技术、计划性预防性维护维修管理系统等将用于提升设备开动率。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个人感觉目前的报道中,自主品牌车企的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和产品质量提升等相关篇幅还不够,希望能在宣传和报道方面多支持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同时,建议贵刊定期与行业内主机厂开展学术论坛,针对发动机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难题进行技术讨论与经验分享;此外,还希望在内容上增加一些国外汽车制造企业在现代化管理、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方案等方面的经验之谈;此外,多组织一些不同主机厂之间、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

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程中心电子工程师卜凡先生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由于汽车研发技术的内容广泛,尤其是汽车电子方面,需要从业者具有极强的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的知识背景,学科交叉程度大,现在已不可能有人能够全部掌握最新的汽车研发技术。即使同在汽车行业,不同业务领域的研发人员也会碰到“隔行如隔山”的情况。

多年来,AI《汽车制造业》专注于汽车行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及时向读者提供行业资讯。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汽车EPS的HIL(硬件在环)仿真与测试,经常阅读AI《汽车制造业》,使得我能够全面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大大减少了自己的知识盲区,提高了与其他研发人员交流的效率。同时,AI《汽车制造业》还为我们和对汽车发展感兴趣的人们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未来汽车电子化的程度仍将持续增加,得益于汽车控制器的软硬件的迅速发展,汽车将更加电子化、智能化和舒适化。汽车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也将整合娱乐、通信等功能。希望贵刊今后能够加大对汽车电子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道力度,包括汽车软件的标准(如AutoSAR)、汽车电子开发流程和汽车电子测试技术等。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中心车身开发部部长魏京功先生

我从事汽车产品开发工作,目前负责车身开发部门。我与AI《汽车制造业》相识已经7年多了,长久以来,AI《汽车制造业》一直在坚持深入研讨汽车行业研发技术及生产制造方面的知识,及时关注与报道国际、国内行业的实时信息,热心为民族自主企业牵线搭桥,带着先进的技术走访国内汽车企业,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这些年来,AI《汽车制造业》就像一个朋友,时刻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传递信息,为我们答疑解惑,与我们交流思想,无论杂志本身还是杂志社的朋友们,都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我的专业领域是车身开发,对车身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开发更加低碳环保、安全舒适的汽车是我的目标,希望AI《汽车制造业》能够在今后的报道中多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我一直在关注着AI《汽车制造业》的成长,看到了它逐步壮大,看到了它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付出与努力。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中国,真心希望AI《汽车制造业》在今后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亲民”优势,更加及时便捷地与读者互动,为中国的汽车企业间搭起友谊的桥梁,积极地引导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祝AI《汽车制造业》能够成为全国同行的挚友!

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底盘系统研发部工程师钟正杰先生

众所周知,在底盘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考虑底盘结构优化之外,还要结合行业最新的材料、工艺等方案与供应商一起完成轻量化、提高舒适性或运动性等相关的设计目的。而AI《汽车制造业》这本杂志帮助我了解到最新的行业信息以及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

除了底盘系统的相关资讯外,作为一名汽车工程师,阅读AI《汽车制造业》并分享最新的汽车技术也是我的一大乐趣,不但可以拓宽视野,也能够让我与客户的交流更加流畅,沟通话题更加丰富多样。

AI《汽车制造业》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汽车行业杂志,结合了专业知识以及供应商信息资讯,是汽车工程师的必读杂志,能够帮助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与时俱进。从底盘系统的角度来说,我希望AI《汽车制造业》多发布一些底盘结构优化软件、新型底盘结构、底盘轻量化以及主动动态控制等方面的信息。

陕汽集团技术中心开发部部长张正峰先生

作为“汽车人”,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国内外汽车行业的各种新动态,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从而满足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无疑,AI《汽车制造业》做得很好,它提供的很多前瞻性内容给我以启发,对我的某些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我的工作重心在专用车领域,这个行业可以用一个“专”字来形容,“专业”的用户使用“专用”的设备来做“专项”的业务,专用车领域的技术围绕“专业用户”、“专用设备”和“专项业务”三个方面内容,向更安全、自动智能化和多技术集成的方向发展。例如,陕汽在专用车领域应用的液压防爆及防侧翻预警系统、无线遥控系统和环卫专用车控制系统等技术都是这方面的体现。同时,不同客户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每个客户进行适应性开发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结合我们的工作性质,希望贵刊可以做一期服务型制造专题,从综合解决方案以及服务理念方面,为我们带来更多贴近读者用户、面向技术终端受众的内容。

智能化、自动化、机电液气一体化及微电子、安全、节能和环保是专用车领域技术发展的主题。希望AI《汽车制造业》能更多关注专用车领域的专用技术、专用设备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这将会为AI《汽车制造业》打开一扇更大的科技之门。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