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卓平:智能网联汽车将改变未来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 发布时间:2017-02-04
分享到
智能网联汽车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简言之它能为交通安全、节能环保、城市拥堵和便捷出行提供终极解决方案。交通安全,事故可降低到目前的1%;交通效率可提高至少10%,协同式交通系统可提高自车燃油经济性20%-30%;还可拉动交通、机械、电子、通信、测绘、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转弯、调头、红灯停、变道……这是记者近日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看到的一幕幕。只见标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通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各种标识、形状千姿百态、颜色五彩缤纷的电动智能汽车在封闭区里忙着车道保持、自动换道、自动掉头之类各种动作。“这个封闭园区就是我们牵头设计的”,同济大学2011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余卓平教授介绍。

2016年5月21日,同济大学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共建共营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的合作协议》

何谓智能网联汽车?余卓平介绍,未来的汽车将越来越智能化,部分或完全替代操作系统的汽车是大势所趋,智能化、无人驾驶如何保证其便捷安全,汽车的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决策系统都要有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需要车车通信、车路通信、车内系统三网融合编织成车内网、车际网、车云网,需要智能终端、通信网络、通信平台三大技术无缝衔接,简单地说,就是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实现人、车、路的信息共享,最终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

余卓平介绍,世界各国像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都纷纷出台政策法规、资金、场地,联动汽车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我国的动作开始得也很早,2011年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就开始共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2015年国家工信部批准的我国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落户上海;《中国制造2025》更是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这是因为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科研优势,加上我们早就开始了智能网联试验,具备了厚实的基础。

依托同济大学汽车、交通、电信等优势学科生态链规划的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将根据产业技术进步的需求分四阶段建设,从封闭测试区逐步拓展到开放道路、典型城市和城际走廊,最终形成系统性评价体系和综合性示范平台。

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测试场地

我们设计的一期测试场地,面积为5平方公里,包括了1个GPS差分基站、2座LTE-V(车联网专有协议,是我国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采用“广域蜂窝式+短程直通式通信)通讯基站、16套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4套LTE-V路侧单元、6个智能红绿灯和40个各类摄像头。整个园区道路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厘米级定位和WIFI的全覆盖,建成隧道、林荫道、丁字路口、圆形环岛等模拟交通场景。现场,我们看到由整车企业、高校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中科院等开发的25辆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网联汽车率先入园,测试复杂环境下的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   一期园区内,还包括我校嘉定校区里的170亩封闭测试区。将在其中打造汽车在自然驾驶中的105种场景。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山区乡村道路、隧道、匝道、十字和T字交叉路口、环岛、智能停车场、交通信号灯和指示牌等各类道路场景,能够模拟雨、雾、冰、涉水、白天、夜晚和人工照明等各类环境,以及模拟行人、非机动车和干扰车辆等,构建逼真的交通场景。

余卓平说:“未来这些场景、测试设备等还能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为此,今年6月,我校与上汽集团签署《共建共营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的合作协议》、与上海国际汽车城签署《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与大数据、智慧城市、通讯与软件工程、商业模式创新、学术活动组织、人才交流与培养、技术人员培训、科普体验、产业孵化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平台同时揭牌。

智能网联汽车将把城市与交通连接为有机整体

接下来,我们设计的试验区二期将拓至27平方公里,设置道路里程73公里,内容包括快速+城市+乡村+园区道路,路侧单元增至182个,区域共享交通增至68个;三期100平方公里,四期为150平方公里,那时试验园区就与上海城区连起来了。

“试验区实际是集六大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服务平台”,余卓平说,这六大平台包括“前瞻、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技术测试认证”“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域安全信息评测”“产业孵化、创新集聚”“智慧交通与国际合作”,我校在前后两个平台中唱主角,并积极参与其它平台工作。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