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一刀切有利有弊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8-14
分享到
今年7月,美国和欧盟酝酿了两年的自由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美欧将重新审视各自相对独立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在之间找到共同点,最终实现安全体系统一。有专家指出,倘若双方达成协议,有可能催生史上首个全球性汽车安全法规体系。

今年7月,美国和欧盟酝酿了两年的自由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美欧将重新审视各自相对独立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在之间找到共同点,最终实现安全体系统一。有专家指出,倘若双方达成协议,有可能催生史上首个全球性汽车安全法规体系。

长期以来,欧盟的汽车安全法规以联合国车辆法规协调世界论坛为基础,而美国的标准和加拿大相似。如果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一致,通过美国安全测试并销往欧洲的汽车则无须再进行其他测试,减少了流通障碍,极大提高了贸易效率。此次谈判的目的不是要大刀阔斧地革新汽车安全法规,而是为了达成共识,同时认可欧盟国家和美国的汽车安全标准。

为了与国际汽车技术法规和标准接轨,我国的汽车强制性标准体系是根据2000年中国签署《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定书》的接受书,参照欧洲的ECE 汽车技术法规体系制定的。但在体系转化过程中,我国只转化了其技术法规中的技术内容,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规定。所以,该贸易协定签订后,如何落实该全球性标准,如何在现实中具体管理,如何贯彻到企业,是摆在中国相关行业面前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

对于国内企业,一方面,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制造商的试验能力或者测试手段达不到,标准就形同虚设,很难达到世界水平。特别是在刹车系统和儿童座椅等方面,国内制造商不具技术优势。一旦执行该标准,企业的海外销量急剧下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丢掉全球市场。所以,短期来讲,标准的统一会带来阵痛。

另一方面,从积极的意义看,实施更严格的安全标准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汽车产业升级。对于谋求走向国际化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它们正需要更严格的国家标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加以控制,最终实现生产标准全球化,这显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国的汽车产业现状,和1999年标准制订时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汽车工业高速发展,而且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汽车安全标准应该与时俱进,改革自身,积极和国际接轨。

安全标准统一的赢家首先是跨国公司。在统一的全球汽车安全标准体系诞生前,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标准,必须进行不同的安全设计,给各家公司带来了额外的问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今后,安全标准的统一,正好帮跨国公司克服了设计繁琐的难题。在同一套标准下,可以减少设计,利于产品在全球流通,提高效率。所以,最高兴的莫过于美国的福特、通用和日本的丰田、本田等企业——长期以来,美日都是积极倡导全球安全标准统一的国家。

当然,安全标准统一的根本受益者是消费者。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有120万人因车祸死亡,中国每年发生交通事故5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

因此,汽车安全应当是消费者首要关注的问题。如采用统一的安全标准,消费者在使用中会更容易上手,也降低了驾车的安全风险。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一个在国外长期工作的人,刚回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汽车安全标准,他在开车过程中多半是惴惴不安的,统一的安全标准可以让他减少这种顾虑。

所以,从长计议,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符合多方的根本利益。

收藏
赞一下
0
/
正在提交,请稍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