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建汽车厂冲动”能否再次萌发

作者:新浪汽车专稿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8-26
分享到
日前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是时候取消汽车业准入审批制度了》,(以下简称“是时候”)对于该文提出的呼吁“简政放权”特别是取消“汽车产业和产品的准入审批制度”,笔者举双手赞成。

日前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是时候取消汽车业准入审批制度了》,(以下简称“是时候”)对于该文提出的呼吁“简政放权”特别是取消“汽车产业和产品的准入审批制度”,笔者举双手赞成。

让市场的归于市场,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商品社会的主要特征。但从中国加入WTO后尽管已历经十余年,早已过时的“准入制度”不仅没有取消,连改动都极少。而这个制度当年差点让吉利胎死腹中,也对中兴汽车深陷泥潭难辞其咎,更在今天依然阻碍着包括自主品牌在内的整个中国汽车业发展,让此制度寿终正寝,正当其时。

但正如“是时候”一文所指出的那样,准入制度“其核心思想应当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进一步总结,其实就一句话:防止产能过剩。”,而实际上,当初这个政策制定之时,汽车产业仍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制定此政策的背景是地方政府绞尽脑汁欲建立“本地汽车厂”。此政策就是为了稳固当时“三大三小两微”的格局。

“产能过剩”固然是一个伪命题,但必须看到的是目前国内主流车企的确在扩充产能,异地建厂已成风潮。北汽、一汽甚至中兴都在“南下”,而广汽的“北进”,长安的“东征”都已经初见规模。与此相对应的是许多地方政府正在出台利空政策打压汽车消费,年内汽车销售虽开局至今仍属乐观(与去年底预测相比),但形势依然极其严峻——如果8城市限购成为现实,今年汽车行业的收尾将相当惨淡。

“把市场的还给市场”,让资本自身决定是否投入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制造业,是非常积极的设想。但这需要一个前提:不仅在制造业上“放开手脚”,同时在使用环节上也要收回地方政府每每蠢动的双手。如果不是“两手全收”而仅仅对生产环节放开,其结果未必乐观。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目前宏观经济以企稳为目标,基建项目收缩的大形势下,打着“推动制造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幌子而进行的“地方政府造车热”很可能出现——其一,此旗号“顺应本届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对上很容易瞒天过海;其二,对于“拉动地方经济”来说,也容易“短期见效”——建设高投入依然被某些官员看成是推动GDP的法宝,更何况在一定时期内“地方汽车厂”很可能会解决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其三,对于某些急于扩张的民营企业而言,地方政府如果伸出橄榄枝,诱惑力极大,毕竟曾几何时他们还需要为“异地建厂”的手续绞尽脑汁。

地方政府“使用环节限制”与“生产环节开放”看似矛盾,但说到底都是以“地方经济”(更准确的说是地方政府利益)为出发点。中央与地方财政领域的博弈早已有之,而如果“准入制度”放开,是否会像当初“税收双轨制”一样在某一领域产生深远的、连锁性的反应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总之,准入制度应该改革直至废除,但在对此制度“痛下杀手”的同时,在其他领域同样“放手”才有可能制衡其对经济的冲击作用。

收藏
赞一下
0